番禺受到保护的果树种类繁多,意昂4其中不乏一些极具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品种。番石榴便是其中之一,在番禺有着广泛种植 ,尤其是海鸥岛的胭脂红番石榴颇具盛名。这里的果农培育出了独特新品,不仅口感丰富,融合荔香、桂香、蜜香三层风味,果型也更大,还解决了传统品种存放期短的难题。除了番石榴,荔枝在番禺的果树保护名录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番禺的百年荔枝树主要集中在新造镇、石碁镇、南村镇、化龙镇。像新造镇思贤涌河畔就有 70 多棵百年荔枝树,它们扎根河岸,历经岁月洗礼,见证着当地的历史变迁。石碁镇塱边村东长塘畔的古荔枝树临水而立,姿态各异,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承载着村民们的美好回忆 。
龙眼同样是番禺受保护的重要果树。在番禺石壁村内,有长达 3 公里的龙眼树,果实累累,经过十年的精心耕耘,这里的龙眼水分饱满,口感爽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品尝。凤眼果也是番禺的特色保护果树,主要分布在石壁街韦涌村。每年 7 - 8 月是凤眼果的采摘期,成熟的凤眼果外壳呈红色,裂开后露出乌黑发亮的果子,形如凤凰之眼,故而得名。韦涌村现有凤眼果树 300 多棵,预计产量超过万斤 ,其果仁可用于焖鸡鸭鹅、炖汤或煮糖水,口感类似板栗,深受当地人喜爱 。这些果树在番禺的土地上扎根生长,不仅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物产,更是成为了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番禺的果树在生态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堪称自然的绿色护盾。在保持水土方面,这些果树的根系如同坚固的锚,牢牢地抓住土壤。以海鸥岛为例,岛上河网交错,土壤相对松软,番石榴等果树的根系深入地下,有效防止了土壤被雨水冲刷和河水侵蚀 。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有果树覆盖的区域,水土流失量相较于裸露土地减少了约 40% - 60%,极大地维护了土地的稳定性,保障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基础。
在调节气候方面,果树同样表现出色。每到夏季,番禺的荔枝林、龙眼林等就像巨大的绿色空调。繁茂的枝叶阻挡了阳光直射地面,降低了周边区域的温度。研究显示,大片果树覆盖区域的气温相较于城市中心无植被区域,在夏季可低 2 - 4℃,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同时,果树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释放大量水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气候,为居民创造了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
果树还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在番禺的果树林中,常常能看到各种鸟类穿梭其中。像白头鹎、红耳鹎等鸟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它们在果树上筑巢繁衍,果树为它们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之所。此外,许多昆虫也依赖果树生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稳定的生态链。据不完全统计,在一片面积约 100 亩的果树林中,可发现鸟类 20 余种、昆虫上百种,这些生物在果树林中和谐共生,共同维护着生态平衡,也为生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
在番禺,这些受保护的果树堪称名副其实的 “摇钱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水果销售是最直接的经济来源。以海鸥岛的番石榴产业为例,这里的番石榴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达数千亩 ,产量逐年递增。仅佳硕农场在番禺、增城种植新品胭脂红番石榴就有 550 多亩,每年产量 1000 多吨 。这些番石榴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出口到海外市场。据统计,广州市番石榴种植面积超 5 万亩,年产值达 7.2 亿元 ,成为岭南果业重要的支柱型产业 。除了番石榴,荔枝、龙眼、凤眼果等水果也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每年水果销售旺季,大量水果运往各地,为果农带来可观收入。
果树旅游近年来也成为番禺经济的新增长点。每到荔枝、龙眼成熟季节,番禺的果园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在新造镇、石碁镇等地的荔枝园,游客们穿梭在果树间,亲手采摘新鲜荔枝,感受乡村田园风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参与番禺果树采摘游的游客数量超过数十万人次,为当地餐饮、住宿等行业带来了大量客源 。像零陵区的果园旅游,每日接待游客 300 人以上,卖出水果 2000 多斤,500 多亩果园预计收入超过 400 万元 ,番禺的果树旅游虽没有具体数据,但从游客规模和市场热度来看,其经济带动作用不容小觑。
果树还带动了一系列加工产业的发展。在番禺,意昂4有不少企业将水果加工成果汁、果酱、果干等产品。例如,一些工厂将番石榴加工成果汁,保留了番石榴的独特风味和营养成分,产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水果加工产业不仅提高了水果的附加值,还延长了水果的保存时间和销售周期 。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水果和坚果加工行业的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数千亿元人民币 ,番禺的水果加工产业作为其中一部分,也在为当地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这些果树从种植到销售,再到旅游和加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是番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番禺的果树宛如一部部鲜活的史书,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些果树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以凤眼果为例,在广东的民俗文化里,它是 “七姐诞” 的重要祭品 。每年七月初七,未嫁少女会选用凤眼果等果品供奉七仙女(七姐),祈求赐予良缘 。这一传统习俗由来已久,让凤眼果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也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 “七姐诞” 的夜晚,女人们用清澈的泉水或井水洗头、洗澡,然后摆上糖果、针线、彩色纸以及凤眼果等供品,双手合十,虔诚地向七姐祈祷,场面庄重而温馨,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
从历史底蕴来看,番禺的荔枝树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新造镇思贤涌河畔的 70 多棵百年荔枝树,相传与番禺新造思贤村人屈大均有关 。屈大均曾在此处栽种荔枝树,还在晚年所著的《广东新语》之《木语》卷中,以火德论荔 。他剖析荔枝的五行属性为 “火包其外复孕其中”,并记载番禺古坝黑叶荔为水枝上品,增城挂绿为山枝之冠 。这些记载不仅体现了屈大均对荔枝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也为番禺的荔枝文化增添了厚重的历史色彩 。这些百年荔枝树,就像历史的见证者,目睹了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它们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历史的记忆,让后人能够通过它们触摸到过去的时光 。
在文学艺术领域,果树也常常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用诗词歌赋赞美荔枝的鲜美和独特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这句诗将荔枝的珍贵与杨贵妃对它的喜爱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荔枝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绘画作品中,也不乏果树的身影,画家们用画笔描绘出果树的婀娜姿态、果实的累累硕果,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提升了果树的文化内涵,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了番禺的果树文化 。
番禺在果树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全力守护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 。在保护名录的建立上,番禺区将众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意义的果树纳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 。像新造镇思贤村思贤涌河堤上的 82 株百年荔枝树,树龄 118 年,均为槐枝品种,就被纳入其中 ,得到了更为严格和规范的保护 。在日常养护工作中,番禺区委托专业单位开展多项养护作业 。对果树进行定期的水肥管理,确保果树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充足 ;及时除草,减少杂草与果树争夺养分 ;针对常见病虫害进行防治,保障果树的健康生长 。在面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可能对果树造成的损害时,还会开展修枝、减重、扶正、促根等应急抢险工作 ,尽可能降低损失 。
为了加强监管,一些村庄还组建了树木巡查保护队伍 。以思贤村为例,当地的巡查队伍会加强日常巡查监察,密切关注果树的生长状况,防止有人恶意破坏古树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番禺区城管部门也在积极行动,对荔枝林等果树林的生长环境进行保护改善工作 ,包括驳岸垫层加固、树洞填补、树枝修剪等 ,为果树创造更好的生长条件 。
然而,番禺的果树保护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人为破坏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尽管有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巡查队伍,但仍存在一些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果树的行为 。在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土地被开发利用,一些果树林被侵占,果树遭到砍伐 。在一些建设项目中,由于施工方对果树保护意识不足,可能会对周边果树的生长环境造成破坏,影响果树的正常生长 。
病虫害的威胁也不容忽视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一些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 。荔枝蝽象、龙眼鬼帚病等病虫害,一旦爆发,可能会导致果树大量减产甚至死亡 。防治病虫害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一些病虫害的防治难度较大,需要不断研究和更新防治技术 。
资金和技术的短缺也是制约果树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 。意昂体育4果树的养护和保护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如病虫害防治的专业药剂、检测设备,以及古树修复的专业工具等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目前,保护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资金来源相对单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保护需求 。在技术方面,虽然有专业单位参与养护工作,但整体上果树保护的专业技术人才仍然相对匮乏,一些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理念难以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